【AT】当下热门的机场、高铁站、TOD建设中,建筑师能做些啥?
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和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的“2018 机场+高铁站+TOD创新发展论坛”暨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于2018年11月22日在广州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300多位建筑师及相关领域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江刚主持,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瀛和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曾宪川分别致辞。他们一致认为,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交流机场、高铁站、TOD等交通建筑的设计成果,共同探讨未来交通建筑的创新发展,意义深远。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首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周文介绍了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背景和筹备过程;之后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陈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志钢向建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陈雄和孙一民等11位副主任委员颁发了聘书。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雄代表专委会致辞,他表示,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全体委员共同承担起了服务行业、推动行业发展的一份社会责任。专委会未来将充分发挥建筑师特别是注册建筑师在行业内的重要作用,保持建筑设计行业的活力,也将不断培养行业接班人,形成工作机制,使专委会工作有声有色,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建筑业发展做贡献。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陈星为建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陈雄颁发证书
在之后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服务白云国际20周年纪念仪式”上,陈雄大师结合一部短片深情回顾了团队参与白云机场20年建设的历程,感恩各方,表示未来也将在机场建设之路上进行更多的探索。
▲开幕式嘉宾
▲ 活动现场
论坛邀请了近20位来自中国及国际大型设计机构的知名建筑师,从规划、建筑、运营的不同层面进行主旨演讲,精彩观点分享如下。
陈雄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超大型航站楼设计实践与思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设计》
航空、高铁与轨道交通是当代中国城市连接的重要方式。交通建筑是一个具有极强功能性,但又令人充满期待的场所。大型交通建筑要实现三个目标:体验、效率与价值。其设计包括九个要素:简捷流程及完善功能、智能化出行、集约一体化交通枢纽、空间弹性及发展潜力、智慧的绿色生命体、成本可控、商业价值、城市生活载体、地域特色。分享了GDAD三个最新案例:广州白云机场T2航站楼、深圳宝安机场卫星厅、肇庆东站站前综合体。重点介绍了白云机场T2航站楼——它是一个崭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具备国内先进建筑水平的超大型复合型交通枢纽,它助推了白云机场的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也助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
▲ 白云机场T2外景
▲ 白云机场T2办票大厅
▲ 白云机场T2花园
▲ 深圳机场卫星厅鸟瞰
▲ 深圳机场卫星厅室内
▲ 肇庆东站站前综合体鸟瞰
▲ 肇庆东站站前综合体首层
郭建祥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综合交通枢纽设计的六个维度》
结合多年综合交通枢纽设计方面的实践,从规划、设计、开发、安全、生态和技术等六个维度对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进行了系统诠释,并以完成的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口岸(珠海、澳门口岸)为例,提出了“枢纽化设计方法创新设计三地通关口岸”。从“立体布局枢纽集散“、“逐级分离,人车分离“ 、”体验至上,智慧通关“、 ”城市温度,综合开发“以及 ”珠联璧合,生态口岸“五点详细阐述了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的设计实践,并结合“执行建筑师”等热点问题介绍了华东院在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境外项目境内设计总控”的设计模式。
▲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口岸
吴蔚
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区合伙人、首席代表,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院Diplom建筑师,瑞士工程师建筑师协会会员。
《从柏林到深圳 —— 地下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延续和变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gmp做了德国三个大城市火车站的改建规划,将铁轨和站场引入地下,为城市创造新的空间,并缝合由于铁路而割裂的城市肌理。在1993年开始设计,2006年落成的德国柏林中央火车站的设计上,gmp将两条铁路大动脉分别引入地下和高架,在有限的用地上打造了一个混合功能的交通枢纽。在二十年后的2013年,gmp将这种概念继续应用在深圳前海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项目上,将所有交通功能安排在地下空间,使地面和地上空间完全释放出来,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工作空间。
▲ 柏林中央火车站
▲ 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上盖项目
盛晖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中国第四代铁路客站设计探索和实践》
首先梳理了中国铁路客站的时代变迁,总结从建国初期以北京站为代表的火车站,到改革开放后以上海站引领创新的火车站,再到本世纪初伴随高铁发展而大规模兴建的综合交通枢纽车站,中国铁路客站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的历程。接着指出根据今天的时代背景和新的需求,应积极探索新一代的铁路客站,并把“站城融合、交通综合、功能复合、生态结合、智能统合”做为衡量第四代客站的标准。最后,结合以上五个标准的要求,通过近期设计实践中的两个案例,介绍了第四代铁路客站在规划布局、交通流线和空间结构上的关键创新。
▲ 武汉站全景
▲ 深圳北站实景
▲ 合肥西站方案
▲ 杭州西站高铁进站城市形象
李春舫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站与城——以太原站扩建、杭州东站、 杭州西站设计为例》
结合铁路客站建筑创作的案例,提出了铁路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发展的密切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功能整合、地域文脉传承以及面向未来的“站城一体化”等方面展示了新一代铁路交通枢纽的设计理念,强调应避免过去所产生的“孤岛效应”,采用“TOD”发展模式,从交通一体化、功能复合化到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实现新一代铁路交通枢纽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 太原南站
▲ 杭州东站
▲ 杭州西站方案设计
▲ 太原站扩建方案
沈中伟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共享候乘的现代轨道综合体》
现代轨道交通综合体是衔接高速铁路等交通方式,实现多模式高效换乘,整合多元化功能需求,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当代最复杂的建筑类型之一。共享候乘空间作为其核心空间,通过空间组织与重构,将集聚共享、换乘等候、分散乘车等功能集于一体,改变了传统铁路客站分散独立的候车室换乘效率低、流线长的空间组织方式,克服了站台候车气候及物理环境差、安全保障低的问题,创造了高效便捷乘车、资源共享互用、室内通透明晰、综合服务完善的共享候乘空间,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保障了出行品质与候乘环境。
王晓群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机场建筑研究中心负责人
《北京新机场航站楼设计》
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充分诠释了‘集中式’这一概念,这主要体现在7200万的超强的处理能力、单点放射的航站楼构型、主要功能区的垂直叠合以及围绕中心点进行的空间组织等方面。在航站楼内部,通过将国内功能分置东西两侧、进出港均双层布置以及多点值机-多层安检等措施,相对分散了楼内主要运行设施,以应对超大航站楼高峰时段的集中压力。可以说整体的集中和内在的分区是航站楼的结构性特点。
北京新机场外围由道路和轨道共同组成“三横五纵”的交通网络,所有交通都汇聚到航站楼前,进出场高架路为间距1000米的U形,让出中轴通道供多条轨道从地下接入。各地面道路交通站点分布在主楼周边,两个长途站候车室布置在了航站楼内。轨道交通站共8台16线,两侧为两条高铁,中间为三条地铁。各轨道站台均抵临航站楼边布置,轨道换乘厅布置在了航站楼内部。为解决轨道层和出港层高差较大的问题,航站楼内部设置了多组电梯扶梯,保证竖向通行条件,并在换乘厅布置出港值机和安检,方便轨道旅客就近办理手续,直接去往航站楼候机层,以后还可平层转接捷运列车前往卫星厅。可以说交通功能和航站功能的高度融合、尽量缩短连接距离,是新机场交通连接设计的主要思路。多组轨道交通纵贯航站楼地下,结构上下共构,一体化的设计和施工组织,提高了两项主体工程建设的协调性。
▲ 北京新机场航站楼航站区
▲ 围绕中心点组织公共空间
▲ 楼层功能叠合:双层出发-双层到达-双层轨道
姜兴兴
法国AREP设计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法国国家注册建筑师
《新一代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一体化设计实践及探索》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交通方式也在逐渐更新,火车站的出现就如同当代的“巴别塔”,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法国国家铁路总公司车站&联合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AREP创新地提出了“城市助推器(City Booster)”的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设计核心,通过对车站这一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重新规划设计,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功能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这一理念也在AREP的多个中外项目中得以实践。如位于法国布列塔尼南部的洛里昂火车站,通过新建南侧站房及连接南北站房的过街天桥,解决了车站日益剧增的客流量和南北两侧的不可达问题,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在大巴黎郊区的努瓦西尚火车站(Noisy-Champs)的设计中,AREP通过对地铁、城市快轨等公共交通及其周边慢行系统的梳理,建成后的车站将使努瓦西尚地区得以焕发生机。位于天府之国成都的锦城广场站P+R及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亦是如此。AREP通过对交通模式、功能及空间的梳理,使建成后的车站不仅是交通人流的集散地,更为城市增添了一个怡人的公共空间。
▲ 法国洛里昂火车站
▲ 法国努瓦西尚火车站
▲ 成都锦城广场站P+R及地下空间开发项目
王腾
西南交通大学(上海)TOD研究中心副主任,拓道建筑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大陆TOD发展模式实施推进探索》
TOD理念的核心是激发轨道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现实应用中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完成从理念到项目的落地。西南交大TOD研究中心团队基于在20多个城市百多个TOD的项目经验,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着重从全线、重点站、实施推进各层面,总结我国多年来TOD项目实践在前期研究方面的迭代过程及演化逻辑,提出当代促成TOD理念成功落地须做好技术、市场和机制三方面的研究工作。阐述了如何帮助城市、轨道公司、规划部门抓住轨道建设发展的机遇,构建TOD综合开发项目落地的战略目标与路线图,拟定“功能/空间最优、成本效益最佳、政策/模式可行”的实操解决方案。
▲ 激发轨道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
▲ TOD实施推进的关键
陈敏扬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副董事、规划总监
《TOD规划工程一体化实践经验》
奥雅纳强调TOD规划工程的一体化设计,打破轨道专业与城市规划不同体系的壁垒,并尽早在规划阶段引入轨道工程设计,实践同步规划,让TOD发挥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演讲中参考了伦敦国王十字区、阿姆斯特丹ZUIDAS、香港东涌、将军澳车辆段上盖发展为例,结合奥雅纳在佛山轨道二号线、广州地铁七号线顺德段等项目的设计经验,探讨如何引入三维规划概念以及分期发展的弹性与衔接处理,阐述了从概念设计到土地使用权出让条款的TOD规划过程。
▲ TOD规划工程的一体化设计
▲ 伦敦国王十字区
▲ 阿姆斯特丹的ZUIDAS
▲ 佛山轨道二号线
郭成林
中国建筑学会主动式建筑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威卢克斯(中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机场航站楼的防渗漏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和自然排烟》
▲ 青岛新机场
朱业佳
Benoy贝诺高级副总监
《机场空间营造的新思路设计——以新加坡樟宜机场T4航站楼为例》
贝诺作为新加坡樟宜机场4号航站楼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导示及标识设计单位, 凭借在商业综合体设计上的专项优势,通过植入科技、文化和生态三个要素,重新定义了未来的航旅体验方式。
设计充分结合了空间的物理性和视觉的通透性,以开敞空间、自然采光、室内景观和便捷的标识系统提供了一个在机场内部由地面到空中有序衔接的体验感受。以国花胡姬花花瓣为“母题”的天窗、家具、铺装和室内花园、植株、绿植墙的装点充分体现了新加坡作为“花园城市”的天然特性。传统新加坡的街景墙、沉浸式LED幕墙、动态艺术装置“云彩之曲”伴着光影的融入,在为旅客减压的同时加深了对这个城市的温暖印记。
▲ 新加坡樟宜机场4号航站楼外观
▲ 新加坡樟宜机场4号航站楼室内
洪于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见微知著 建筑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与交通一体化》
本次报告从交通的视角介绍了如何运用内外交通一体化的设计思维,帮助枢纽综合体实现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统一协调,优化枢纽综合体建筑方案,打造更加人性、体验更优的枢纽综合建筑。
报告详细介绍了枢纽内外交通一体化的设计内容和技术设计步骤,运用微观交通模拟技术,配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枢纽综合体建筑的内外交通设施和人车空间,让交通组织清晰有序,达到优化枢纽建筑方案的目的。以北京南站综合治理、北京丰台站、北京副中心站综合开发、厦门翔安新机场、义乌城西客运站、冬奥会延庆赛区总体设计等项目为例,进一步介绍了中国院运用“一体化”理念在既有枢纽改造、新建枢纽、站城一体、机场枢纽、公路客运枢纽和大型赛事活动等类型的复杂建筑中交通咨询工作的主要实践。
▲ 建筑交通一体化的内涵
▲ 中国院枢纽建筑交通的主要实践
马骕骦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建筑师
《车站核:让阳光照进交通之路——以广州凯达尔枢纽国际广场和重庆沙坪坝龙湖光年为例 》
“形成据点、洄游动线、功能复合、城市形象、环境影响”是日建总结的新一代TOD思考的五个着眼点,其中又以交通据点的建立和洄游动线的形成为基础,这也是TOD区别于传统复合型城市开发的重要特征。
在广州凯达尔TOD项目中,通过车站核和城市走廊这两个据点的塑造,不仅完成了地铁、高铁、商业的最高效连接,也营造了“阳光直达地下,列车穿楼而出”的令人赞叹的标志空间。而在重庆沙坪坝龙湖光TOD项目中,又通过极具想象力的“悬浮的车站核”的营造,将地下七层铁路流线与地上五层的商业一举贯通。独特的漂浮设计,也成为人们认识沙坪坝的第一张名片。
▲ 广州凯达尔TOD项目
▲ 重庆沙坪坝龙湖光TOD项目
川崎晴郎
欧博迈亚中国区设计总监,德国拜仁州建筑师协会注册建筑师。
《地下空间开发与TOD的实践经验——以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为例》
欧博迈亚是德国最大的工程和咨询公司,至今已成立60年。欧博迈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欧博迈亚的第一个TOD和地下空间项目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德国慕尼黑的Stachus (Karls 广场)地下商业和S-Bahn站项目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地下空间工程项目,是正处于发展中的欧博迈亚里程碑式的项目。30多年后,欧博迈亚设计并最终得到实施的钱江新城和珠江新城两个项目已成为杭州和广州重要且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
在杭州钱江新城项目中,欧博迈亚对中轴线(文化波浪城)和城市阳台的地下空间和地上公园进行了总体规划与设计。在广州珠江新城项目中,综合交通规划、地下空间以及地上公园和广场(包括下沉式广场)的设计,特别是其独特、高效的交通规划设计,创建了从黄浦大道到珠江长达1.5公里的无车区。今天,它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最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然而我们必须指出,公共交通线路的数量对于如此大体量的CBD地区是远远不够的。最后,欧博迈亚以正在进行深化设计的长沙高铁西城项目为例,结束了本次分享。
▲ 杭州钱江新城
▲ 文化波浪城 城市阳台
▲ 珠江新城总平
▲ 珠江新城日景
▲ 珠江新城夜景
黄敏恩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TOD中心首席顾问教授级高工,注册规划师,广州市发改委轨道综合开发首席顾问
《TOD视野下的站城协同立体都市》
站城协同的立体都市,是彻底冲击现有设计规范天花板和审批流程的新型城市化做法,是重新定义城市战略的大事件。我们通过TOD土地综合开发规划,解决交通与土地联姻问题,土地应储尽储;通过TID综合体一体化设计,解决零换乘+综合服务问题,与轨道站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以此统筹思路,完成发展建设计划闭环,缝合传统思路的断裂带。站城协同的立体都市,介于规划和建筑之间、宏观和微观之间、物质和人性之间、创始与成终之间,我们呼吁“规划师+建筑师+交通顾问”联手共建。
▲ 广州金融城综合交通枢纽
▲ 广州地铁番禺广场站综合体
▲ 广州地铁槎头站综合体
Jason Hutchings
英国阿特金斯ATKINS高级设计总监,英国、香港两地注册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协会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
《打造可持续发展TOD,构建面向未来的城市——以英国伯明翰 New Street站改造为例》
阿特金斯(SNC-兰万灵集团成员之一)高级设计总监Jason Hutchings先生介绍了科技的应用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交通规划和TOD开发,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中的应用。他的演讲说明,我们不仅需要提供能被未来认可的交通项目,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将“移动即服务(MaaS)”的理念同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去影响并为TOD开发项目带来切实的利益。
Atkins近期完成的伯明翰新街站的改造项目反映了成功的TOD项目所具备的要点:1)车站提供了除交通属性以外的其他功能,如城市公共广场、活力聚集地和购物目的地;2)作为城市区域经济的催化剂;3)对运营中的车站进行改造,充分考虑可持续性的要求,采用了各种措施和操作来回收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最大化地区效益;4)将乘客视为顾客,丰富其在车站内外的活动,增强顾客的体验感和乐趣;5)采用开放的平面布局,项目可在未来实现无阻隔通行,我们期待看到未来通过虚拟技术取代物理技术,实现收费智能化。阿特金斯面向未来交通设施的设计能力已被世界认可,并有能力整合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建筑设计,探索未来TOD 开发的多种可能。
▲ 伯明翰新街站
▲ 广州凯达尔TOD项目
▲ 贵阳五彩城
▲ 马来西亚亚洲航空城
此次论坛的主持人分别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傅绍辉,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建筑师任炳文,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机场院·ADG 建筑创作工作室总建筑师潘勇,他们的精彩点评也为论坛增色不少。
综观中西方城市发展进程,无论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的发展,或是城市间铁路、高铁的普及,还是机场的建设,一方面交通枢纽越来越成为融合城市服务功能的综合体,在城市发展与公共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交通枢纽对城市区域的辐射联动作用以及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正在成为城市未来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同时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演变为“交通为前提、换乘为基础,体验为核心”,嘉宾们展示的太原南站、杭州西站、新加坡樟宜机场T4航站楼、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开发、英国伯明翰New Street 站等案例,诠释了交通建筑中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智能化的全新体验。
交通聚变,未来已来,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势在必行。乘着发展的浪潮,城市管理者、设计者应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政策、法规、机制、设计中创新、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
本次会议有多家企业参展,展位前始终人头攒动,充分搭建了城市管理者、建筑师以及其他行业代表之间的交流平台。
▲ 现场展位
本次论坛由《建筑技艺》承办,并得到了威卢克斯(中国)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与支持,在此表示感谢。论坛精彩内容也将在《建筑技艺》杂志上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敬请关注。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